当前位置: | JN江南·(中国)集团 | > 资讯中心 > 专题报道 |
【一线特写】邓强羽:用匠心浇筑的基建先锋 | ||||||
| ||||||
当晨曦穿透湘江畔的薄雾,大泽湖生态智慧城的工地上早已焊花飞溅。31岁的邓强羽站在4#桥钢箱梁顶,手中的激光测距仪在朝阳下泛起冷光,脚下是纵横交错的管道,头顶是盘旋的无人机测绘矩阵。这个从湖南湘乡走出的青年工程师,用12年时间完成了一场蜕变——从背着测绘仪翻山越岭的施工员,到重点项目的技术质检办主任,2024年2月更以卓越表现荣获工程局质量管理先进个人、基础设施公司技术管理先进个人双项殊荣。 脚踩泥土的成长密码 2016年9月的黔北山区,23岁的邓强羽背着测绘仪器,深一脚浅脚地踏进遵义忠金项目的工地。 在遵义项目的900多个日夜,这位湖南小伙以工地为家,创造了"三个从不"的工作准则:从不漏过任何技术交底会,从不拖延方案编制节点,从不对模糊数据妥协。当同事们发现他宿舍台灯总是凌晨三点才熄灭时,他正在伏案绘制《主体结构竣工图》,237张图纸上密密麻麻的标注。正是这种近乎偏执的较真精神,促使他在完成《唐家坡瓦斯隧道施工方案》时,成功运用 “三阶段动态监测法”。该方法凭借显著成效,不仅将瓦斯浓度预警响应时间大幅缩短至15秒,更于2022年8月斩获湖南省质量协会颁发的 QC小组成果二等奖,一举成为安全施工的典范模板。 云端起舞的技术突围 2019年盛夏的昆明恒大文旅城工地,36台塔吊如同钢铁森林矗立在滇池之畔。”群塔作业间距只有3.2米,这相当于让大象在钢丝上跳芭蕾。"邓强羽在项目日志里这样写道。 为破解这个"死亡间距"难题,他和同事研发的"北斗定位+AI算法"智能防碰撞系统,在45℃的塔吊驾驶室里连续蹲守7天记录操作轨迹,最终将塔吊回转盲区缩小至0.5米。这项创新成果后来被纳入电建集团标准工艺库,为后续项目大幅节省安全成本。 转战神农架生态环保项目时,他面对的是零下20℃的极寒考验。针对融雪剂腐蚀路基的顽疾,他创新的《轮迹带融冰发热模块铺设施工工法》与同期研发的《抱箍法护栏立柱一次成型施工工法》双双斩获电建集团工法认证,相关QC成果更在2022年8月获得湖南省第43次QC小组成果二等奖。 智造未来的工程哲学 2024年的大泽湖项目指挥部,邓强羽办公室的白板上永远写着三组数据:4#桥现浇梁安全风险系数0.93、钢箱梁汛期施工进度偏差率±1.5%、22个专项方案专家通过率100%。这些数字背后,是他构建的"三维管控体系"——每晚雷打不动的"总结会"上,他与其他技术部门的同事围坐在投影幕布前,用BIM模型逐帧解剖施工难点;更特别的是"工法孵化器"机制,让每个技术员都能带着课题上工地,仅2024年就产出9项创新成果。 从湘江之滨到云贵高原,从神农秘境到洞庭湖畔,邓强羽用12载春秋在祖国版图上镌刻下基建人的精神图腾。他的安全帽里永远装着三样"法宝":卷边的规范手册、磨秃的红蓝铅笔、记满技术参数的笔记本。在这个智能建造勃兴的时代,邓强羽始终坚信:再先进的无人机测绘,也替代不了技术人员鞋底沾着的泥土;再精密的BIM模型,也需要工程师带着体温的触摸。正是这种将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熔于一炉的工程哲学,让他不仅筑就了跨越天堑的钢铁长虹,更树起新时代八局基建人的精神坐标。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