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故事】沙漠里的“中国绿”

日期:2025-05-08 来源:国际公司 作者:温世焱 字号:[ ]

“我种出韭菜啦!”

长沙的夜雨淅淅沥沥,窗外的霓虹在湿漉漉的地面上晕开。我刚回国一周多,时差还没倒明白,正瘫在床上刷手机,突然曾烜的消息弹了出来——一盘韭菜炒鸡蛋。

金黄的鸡蛋裹挟着嫩绿的韭菜,油光锃亮,热气腾腾,隔着屏幕都能闻到香味。我愣了两秒,猛地坐直身子,手指飞快敲字:“我才走10多天,你就种出来了?”

他的语音紧跟着轰炸过来,嗓门大得像是要冲破扬声器,带着藏不住的笑意:“就前几天,我发现土里鼓了个包,第二天早上一看,好家伙,蹿这么高了!”接着又发来几张照片:在营地的角落,有一块开出来的小菜园,里面辣椒苗才冒尖,韭菜像一个个小刺头,肥肥的西瓜藤刚长出三个叶子。

我盯着手机,突然有点恍惚——科威特的沙漠里,真的长出菜了?

记忆像潮水般涌来。科威特的沙地贫瘠得令人绝望,白天近50℃的高温能把人烤干,晚上骤降的温度又冷得人直打哆嗦,连耐旱的骆驼刺都难以存活。现场的小彭当时还说:“在这儿种菜?怎么可能。”可曾烜偏不信,硬是从国内背来了好几包种子,香菜、韭菜、西瓜、朝天椒......应有尽有。

荒芜之地的挑战

初到科威特时的震撼至今难忘。飞机掠过波斯湾,舷窗外是一望无际的灰黄,干燥的热浪从廊桥缝隙里钻进来,让人瞬间冒出一身汗。走出机场,热风裹挟着细沙扑面而来,眼睛都有些睁不开。

我把这片土地称作“死亡之海”中东版,一年到头下不了几滴雨,蒸发量却大得吓人。正午的太阳毒得很,工地上的钢板晒得能煎鸡蛋,连装载机的都被晒得罢工。最要命的是大风,说刮就刮,砂砾打在脸上生疼,跟针扎似的。

工地的条件比想象的好得多。营地的宿舍是混凝土模板预制的,保温又隔热,饮用水全靠桶装水。但最难受的是吃饭问题——新鲜蔬菜比汽油还金贵,还永远只有那么几种。

第一次尝试种菜是在三月份。我们找了个背风的角落,用木板围了块两平米见方的“试验田”。从老项目扣了点绿化土,像宝贝一样铺了薄薄一层,一起小心翼翼地把种子撒下去,大家轮流值班浇水,像守着金矿似的。结果没过几天就遭遇沙尘暴,一夜之间,我们的心血全被埋在了沙子里。

曾烜蹲在沙堆前沉默了好一会儿说:“继续!我就不信这个邪!”

破土而出的希望

我认真地听着他的语音,“我这次学乖了!”。他告诉我这次特意搞了几个泡沫箱,养出苗头了才栽到外面,从城里买了营养土,还搞了防风布,到了晚上就把他们罩起来,生怕重复上次的意外。

“你咋给它浇水啊,上班也没时间管它啊?”“嘿嘿,我搞了个高科技。”这时电话那边突然传来小夏的声音:“听他吹,哪有什么高科技,就是找了个旧管子,扎几个眼。水龙头一开就是他的高科技了。”紧接着传来打闹的声音,我们不约而同地笑了。

“接着说,我那天掀起防风布,土面上密密麻麻全是小绿点!韭菜长出来了!”他越说越激动,仿佛回到了那天,我的眼前也随之浮现出那幅画面:沙漠的晨光洒在泛着潮气的小菜园,韭菜嫩芽正奋力顶开板结的土块,有些芽尖还顶着细碎的沙粒。“真好啊!”我感叹到。

希望与生命的传递

“我们打算扩大小菜园了,这小东西的生产力供不上我们吃了哈哈。”收获的第一茬韭菜,早就进了大家的肚子,从一盘韭菜炒鸡蛋,到一片生机勃勃的植物苗,这不仅是一次种植的成功,更是中国人精神的生动诠释。在科威特,中国人不仅建起了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更在这片荒芜之地播撒下希望的种子。营地的印度小哥还说:“以前我以为沙漠里只能长沙子,现在才知道,中国人来了,连菜都能长出来!”

这种希望的传递,早已跨越国界。在莱索托的高原上,我们建起连天的大坝,让当地人不用再为水发愁;在东南亚的雨林里,我们修建水电站,点亮了千家万户漆黑的夜晚;在中东的大漠中,我们书画世界的脉络,路路通,心心通。无论身处何地,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只要有中国人的身影,就有希望的种子在播撒,就有生命的力量在生长。

中国人在哪,哪里就有希望,哪里就有生命。这盘沙漠里的韭菜炒鸡蛋,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中国人用智慧与汗水书写的传奇。

窗外的雨还在下,曾烜又发来新照片:绿油油的菜畦旁,大家勾肩搭背地比着剪刀手,还有几个外籍。我忽然想起临走前,Gamal送我的那包椰枣,他说:“你们带来的不仅是工程,还有生命。”

是啊,在这片曾经寸草不生的土地上,我们种下的不只是菜,更是一种可能——只要不放弃希望,沙漠也能变成绿洲。就像那盘跨越千里的韭菜炒鸡蛋,承载着中国人最朴素的信念:走到哪里,就把生机带到哪里。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