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JN江南·(中国)集团 | > 资讯中心 > 一线动态 > 国际公司 > 公司要闻 |
【青年特写】孟加拉达西公路:青春浇筑希望之路 | |||||
| |||||
五月的孟加拉湾,热浪裹着咸腥的海风往脸上扑。达西公路工地上,挖掘机的轰鸣声、中英孟三语的吆喝声,还有搅拌机咕嘟咕嘟的搅拌声,凑成了一首热闹的工地交响曲。谁能想到,这条正在修建的公路,会成为连接中国和孟加拉国的青春纽带,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 斯法是业主现场副经理,他办公室桌上摆着两张照片,一张是破旧不堪、堵得水泄不通的老路,一张是崭新气派的设计图。“这条路就是我们孟加拉青年的‘希望之路’。” 斯法指着照片感慨,“以前堵起车来十多个小时动不了,交通事故也多,大家都盼着能有条好路。” 他眼中满是憧憬,“等路修通,原来 6 小时的车程能缩短一半,西莱特陆路口岸和机场到欧洲的运输也能上大台阶!” 晚上八点,项目部办公室的灯还亮着。制图工程师萨尔曼正对着电脑屏幕,眼睛里映满数字和线条。“我的中国同事说,CAD 图纸里的每个细节如同公路的脉络和筋骨” 他滑动鼠标,兴奋地展示图纸,“你看这个节点,我们学了中国的设计经验,又考虑到西莱特的野生动物保护。中国人常说‘兼容并蓄’,我们就是在这些线条和数据里,让不同的文明碰出火花。” 阿里是个开挖机的小伙子,皮肤晒得黝黑发亮。“以前打零工一天才挣 200 塔卡,现在开挖机能赚 1000 塔卡!” 他笑得露出一口白牙,掏出手机翻照片,“看,老家屋子翻新了,妹妹也能背着新书包上学了。” 他指着远方,“等路通了,我要带着全家沿着我修的路,去看看西莱特的好山好水!” 技术办副主任陈昌熙手里攥着孟加拉技术规范,眉头曾皱得紧紧的。“孟加拉的河砂给我出了道难题,普通砂便宜但不合规范,合规范的粗砂又太贵。好不容易找到合适的砂,一算成本又不划算。” 直到本地材料工程师提议用两种常见河砂按比例混合,他才恍然大悟,“这不就是‘一带一路’的意义嘛!东方智慧、西方仪器、本土经验,凑一块儿,总能找到好办法!” 工地上,斯法聊起 “希望之路” 时的坚定,萨尔曼钻研图纸时的专注,阿里说起家人时的幸福,陈昌熙攻克难题时的欣喜,都成了这条公路最温暖的底色。五四精神的火种,从百年前一路传到这里,在达西公路工地上,化作孟加拉青年操作设备时的专注认真,化作中国工程师努力学孟语时的可爱模样,更化作中孟团队并肩奋斗的默契。 这条路,不只是地理上的延伸,更是不同文明相互学习、相互包容的见证。中国 “基建狂魔” 的拼劲,遇上孟加拉 “韧性生长” 的智慧,西方仪器的精准,搭配东方的灵活变通,都在这群年轻人手里,变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那些浸透汗水的安全背心,反复校准的传感器,磨出老茧的手掌,都是新时代青年对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最实在的诠释。 或许这条公路赶不上五四青年节完工,但就像年轻人的成长永远没有尽头,这条路的每一寸土地都记得:曾有一群来自不同国家的年轻人,在孟加拉湾的风里,用青春和汗水,重新定义了 “远方” 和 “故乡”。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