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JN江南·(中国)集团 | > 资讯中心 > 一线动态 > 轨道交通公司 > 文化园地 |
青春力量铸就品质丰碑 | |||||
| |||||
五月的风拂过大铲湾,带着海水的咸涩与木棉的芬芳。在五四青年节前夕,深圳地铁15号线十工区的施工现场,一群头戴红色安全帽身着灰色工装的年轻人正俯身贴近冰冷的混凝土墙面,他们的指尖轻轻划过光滑如镜的侧墙表面,像抚摸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阳光在墙面上流淌的细碎光影,映照着一张张沾满灰尘却目光灼灼的年轻脸庞——他们用青春的温度,将冰冷的钢筋混凝土浇筑成城市跳动的脉搏。 防水基面的青春烙印。凌晨两点的工地灯光下,22岁的质检员欧阳文博半跪在侧墙边,手中的强光手电筒在混凝土基面上织出一张光网。这个刚从校园走出来的年轻人,正用指腹感受基面的每一丝起伏。在防水工程施工环节,项目团队执行着“毫米级精度”的铁律:强光斜射检查平整度,触感盲测验证密实度。当发现2厘米的凹陷时,他立即召集班组启动“三步修复法”——机械打磨、凿除凹槽增强附着力、水泥砂浆分层补平。工服后背结着盐渍的欧阳文博说:“这就像给城市血管做缝合手术,针脚必须细密均匀。” 长效脱模剂的破晓之战。凌晨三点,28岁的质量管理员郑君钰眼睛死死盯着侧墙钢模板面,手中的水平尺在钢模板表面游走。为攻克镜面混凝土外观质量难关,项目引进HD-1型长效脱模剂。历时两周完成27组对比试验,最终确定最佳涂层厚度。当第一块模板与混凝土缓缓分离时,晨光恰好漫过他紧绷的嘴角——如镜的混凝土表面倒映出他眼底跳动的希冀,没有气泡,没有砂线,只有晨曦在完美曲面上流淌的鎏金光带。 混凝土的守夜人。深夜的工地静得能听见养护膜舒展的声音,32岁的总工程师陈强打着手电,在刚拆模的侧墙间缓步丈量。由他主导的“智慧养护”体系正在“发威”:高分子保湿养护膜像给混凝土敷上面膜,贪婪的捕捉着结构体“呼吸”的温湿度变化。当某段侧墙湿度值跌破临界点时,总工程师陈强立即指挥养护班组启动定向喷雾系统。“混凝土是有生命的,”陈强轻抚着温润的墙面,“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它在最恰当的时机获得滋养。” 五四的火炬穿越百年,此刻正闪烁在每一双凝视基面的明眸里。在青年带头人陈强的引领下,这支平均年龄28岁的质量铁军,将技术创新融入每道施工缝。当城市轨道交通的脉搏在混凝土中律动,那些被强光手电照亮的青春脸庞,正在续写着属于新时代建设者的诗篇。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