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JN江南·(中国)集团 | > 资讯中心 > 一线动态 > 绿色建材公司 > 文化园地 |
“五四”精神青年说 | |||||
| |||||
每当春风吹拂五月的大地,总有一种精神在华夏儿女的血脉中奔涌。1919年5月的北平街头,三千学子冲破军警阻挠,赵家楼的火光映红了整个时代的天空,那些高举“德先生”与“赛先生”旗帜的青年学子,用热血与激情点燃了一个时代的火种。百年沧桑巨变,五四精神却如同不灭的火炬,照亮着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前行的道路。今天,当我们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回望,那场运动的呐喊依然振聋发聩——青年者,人生之华也;青春者,时代之光也。 真理之光—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 五四精神的核心在于对真理的不懈追求。百年前的北大红楼里,李大钊先生写下“青春者,人生之王”的箴言;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帜。这些思想先驱们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胸怀,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洪流。今天的中国青年,面对的是一个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时代,更需要这种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应当如饥似渴地汲取养分;在科技的浪潮中,我们应当勇立潮头开拓创新。当90后科学家曹原在石墨烯超导领域取得突破性发现,当“北斗”团队中年轻工程师们将中国导航系统送上太空,我们看到五四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诠释——真理不在别处,就在青年人永不停歇的探索脚步中。 创新之魂:突破边界的青春锐气 五四精神的生命力在于敢为人先的革新勇气。鲁迅先生曾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五四青年正是这样一群开路先锋,他们打破旧思想的桎梏,开创文化新气象。当代青年同样面临着改革深水区的挑战,需要这种破旧立新的胆识。在浙江杭州,一群大学生创办的科技企业正用人工智能改变传统产业;在贵州山区,年轻的驻村书记们带领乡亲们走上脱贫致富路;在实验室里,90后科研团队攻克一个个“卡脖子”技术难题。这些青年没有因循守旧,而是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在各个领域书写着属于这一代人的传奇。创新不是遥不可及的神话,而是每个青年都可以点燃的思想火花。 担当之志:双向奔赴的家国情怀 五四精神的永恒价值在于心系家国的担当情怀。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在“五四运动”中得到了最响亮的回应。今天的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青年一代的肩上扛着沉甸甸的历史责任。当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时,无数90后、00后医护人员写下“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请战书;当脱贫攻坚战打响时,黄文秀等年轻干部将生命定格在扶贫路上;当神舟飞船遨游太空时,控制中心里是一张张年轻而坚毅的面庞。这些青年人用行动证明:所谓担当,就是在祖国需要时挺身而出;所谓情怀,就是把个人梦想融入国家发展的大潮。 未来之问:新时代的青年答卷 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我们纪念五四,不仅是为了缅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更是为了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李大钊先生曾言:“黄金时代,不在我们背后,乃在我们面前;不在过去,乃在将来。”百年前的觉醒者叩问“中国向何处去”,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今天的答卷人又该如何书写“青春何处为”的时代答案呢?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我想,每一位青年都应当做理想坚定的追梦者、做脚踏实地的奋斗者、做胸怀天下的担当者,如此,方不负先辈所托,亦不被时代所累。 不是所有的青年都曾经历五四,但每个五四都终将由青年定义。站在五四运动106周年的坐标点上,我们终于读懂了这场青春革命的复调叙事:它既是1919年那个夏天的历史事件,更是跨越世纪的青春方法论。当00后大学生在乡村振兴调研报告中写下“田野中国”的新发现,当年轻工程师在可控核聚变装置前按下启动键,他们都在重复着同样的精神动作——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精神永远需要年轻的载体。正如那支穿越时空的火炬,它永远等待着下一双炽热的手。 | |||||
【打印】 【关闭】 |